干細胞療法對慢性腎病的16項臨床試驗:效果積極
來源: 日期:2021-12-23
慢性腎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腎臟結構和功能障礙的一種不可逆疾病,治療手段有限,因此科學家不斷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其中干細胞療法針對慢性腎病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慢性腎病的誘發有多種: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免疫失調、心血管疾病、外傷、手術等,影響全球10%以上的人口,且發病率不斷上升,每年造成500萬至1000萬人死亡,影響患者的健康。
目前已有一些臨床方法改善腎功能,但傳統的方式存在不足,干細胞療法成為新型的方法來修復腎實質和保護腎臟功能。研究發現,干細胞療法能靶向作用在腎損傷的各個環節。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研究人員確定干細胞衍生的IGF-1(細胞因子)是負責腎細胞再生的關鍵介質,在特定條件下干細胞分化為腎臟細胞;其次,干細胞通過復雜的旁分泌修復腎損傷,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IL-6、SDF-1等因子被確定為修復受損腎臟細胞的重要因素。
此外,干細胞具有突出的抗炎特性和免疫調節功能,修復腎損傷、改善腎功能。在大鼠順鉑腎毒性模型中,進行干細胞移植后的小鼠可改善腎功能和腎小管損傷,減少了腎小纖維化和硬化。
干細胞療法的臨床研究
2016年至2019年,我國中央財政經費撥款支持干細胞臨床研究涉及重癥急性腎損傷等多種疾病,并且國家衛健委批準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狼瘡性腎炎的隨機盲態平行對照多中心研究》的備案項目。
目前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注冊的就已有超過30項I / II期臨床試驗,側重于驗證干細胞對腎損傷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Cinzia Rota等人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獻,描述了全球16項關于干細胞療法在慢性腎病領域的臨床試驗結果,總結了當前的研究進展和進入臨床應用的前景。
分析結果表明:
受試者接受干細胞療法后,其血肌酐水平恢復到正常狀態,Terg細胞增加、CD4 + T細胞增殖減少,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其中有2例受試者的腎小管炎和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得到恢復。
最近完成的I期探索性研究(NTC00733876)證實了16例接受體外心臟手術的患者腎上腺主動脈注入的間充質干細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輸注MSCs是安全的,與歷史病例對照相比,可以防止術后早期和晚期腎功能惡化,從而降低住院時間和再入院率。
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炎中,三項I / II臨床試驗評估了干細胞療法對原發性和難治性SLE的影響。在對4名受試者進行初步研究(NTC00698191)后,與對照組相比,移植干細胞可改善SLE的活動指數評分并減少循環自身反應性抗體,蛋白尿減少,隨訪一年中無發現不良反應,并且30-50%SLE受試者得到完全或部分緩解。
臨床前模型和臨床試驗有利地證實了干細胞療法對慢性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干細胞療法的臨床轉化應用提供了有說服力的證據。